新闻资讯

谁给喜马拉雅“炸山秀”开绿灯? 三级调查组紧急赴现场
发布日期:2025-10-08 04:10    点击次数:131

海拔5500米的喜马拉雅山脉查琼岗日山脊,一场名为《升龙》的烟花表演引发舆论风暴,日喀则市已成立调查组赶赴现场核查。

9月19日傍晚,火药艺术家蔡国强在喜马拉雅山脉点燃“升龙”烟花,彩色烟雾与雪山形成强烈视觉对比。这场由户外品牌始祖鸟赞助的艺术表演,在短短24小时内从一场艺术盛宴演变为全民环保论战。

当地生态环境局最初回应称“手续合规”,理由是使用了环保材料且选址不属于生态保护区。然而,这一说法难以平息公众质疑。随着舆论发酵,西藏自治区已成立三级调查组,对事件进行全面调查。

01 事件回溯,烟花表演引发生态担忧

9月19日,蔡国强团队在海拔5500米的查琼岗日山脊进行火药爆破,三幕烟花依次引爆,形成蜿蜒的“升龙”景观。主办方宣称使用了经国际奥委会认证的环保材料,并采取了牲畜转移、盐砖驱鼠等保护措施。

然而,现场视频显示爆破产生的彩色烟尘持续弥漫近十分钟,引发对高原大气污染的担忧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爆破点周边已72小时未见藏雪鸡、岩羊等保护动物踪迹。

对于主办方声称的“翻土修复”,专家表示在高原环境下几乎不可能实现。中科院青藏所研究表明,海拔4500米以上区域植被恢复周期至少20年。高原冻土带的生态链极其脆弱,任何干预都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。

02 审批疑云,环保材料能否替代环评?

江孜县生态环境分局回应称,活动已备案且手续合规,因使用环保材料无需环境评估,乡、村、县三级政府同意即可。然而,这一说法在法律专家看来存在严重问题。

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新海指出,青藏高原作为“生态敏感区”,应参照8月1日刚实施的《西藏自治区实施〈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〉办法》,对可能影响生态系统的活动从严管理。

根据《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》,大型焰火燃放活动应向公安部门申请许可。但江孜县分局仅提及“在生态环境局备案”,未明确是否取得公安机关许可。这种程序上的模糊性,暴露出审批监管的漏洞。

03 监管漏洞,高原生态保护红线被突破

此次事件暴露出高原生态监管的多重漏洞。一方面,“环保材料”成为规避环评的借口。刘新海律师强调,生态系统是环环相扣的整体,即使使用环保材料,火药爆破对高原冻土结构、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潜在影响仍需专业评估。

另一方面,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缺失。《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》要求可能影响生态的活动需征求专家和公众意见。但热龙乡牧民扎西表示:“没人解释补偿标准,只说三天后能返回”1。当地牧民并未收到任何事前告知。

更令人担忧的是,有业内人士透露此类活动常采用“化整为零”的报备策略,以“艺术采风”名义报备拍摄许可,却将最具争议的火药爆破环节刻意模糊处理。

04 历史教训,卡若拉冰川悲剧是否会重演?

本次烟花秀所在地江孜县,曾有惨痛历史教训。20世纪90年代,电影《红河谷》剧组在卡若拉冰川炸出三角形缺口,人为制造的雪崩画面仅呈现不到20秒,却给大自然留下永久伤痕。

令人遗憾的是,当地似乎未能充分吸取这一教训。尽管《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》已实施,但监管防线依然松垮。专家指出,高原生态项目应执行比平原更严格的听证程序,但显然未能落实。

具有讽刺意味的是,蔡国强团队最初计划在日本富士山进行类似表演,但因可能激活火山微裂隙、干扰朱鹮繁殖等原因被否决。随后在法国圣维克多山的计划也未能通过审批,最终选择在青藏高原实施。

05 调查进展,三级调查组介入追责

面对舆论压力,日喀则市委、市政府已成立调查组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核查。9月22日,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工作人员表示,自治区就此事召开专题会,将派工作组到现场,形成三级调查组。

调查组需要厘清多个关键问题:活动是否取得公安机关燃放许可?“环保材料”是否成为规避环评的借口?相关部门在审批过程中是否尽到法定职责?

如果后续监测发现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,活动主办方将承担相应责任。根据《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》,西藏自治区政府可以要求主办方承担修复费用。此外,检察机关、环保组织等也可以提起环境公益诉讼。

随着调查的深入,始祖鸟母公司亚玛芬体育股价已下跌2.3%。市场已用脚投票,表明了对这一事件的态度。

调查组的最终结论将具有标杆意义——是树立“生态优先”的创作边界,还是开启“先污染后道歉”的恶性循环?当最后一片净土成为商业秀场,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干净的雪,更是对自然最基本的敬畏。



相关资讯